English

双向的交叉

2000-09-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张韧 我有话说

这一部厚达十卷本的“90年代文学批判丛书”,由赖达仁博士主编,最近由华夏出版社推出。罗素在《西方的智慧》一书引述了一句话:“一本大书就是一个灾难”。我读这丛书却没有遭遇“灾难”的感觉,它令人在文学的历史与现状景观的览尝和游走中,得到了某种快感、愉悦和启迪。

新时期文学,大体可分两个10年的历程。对它评价的难点,不是第一个而是第二个10年。前者色彩并不繁杂,可以简言为伤痕、反思、改革前后有序的三大思潮。后者的多元思潮和多样的姿态,使文学脉息的把握变得十分艰涩了。这套丛书的审视对象,恰是杂花纷呈、意象迷离的第二个10年。这是审视对象的难点。而怎样审视,这就难上加难了。评述阶段性的文学史,近年来多为综述、综论的综合方式,呈现了面面俱到的综合性景观。但它往往缺失了具体性、焦点性的深入,有了广度却失落了深度。“90年代文学批判丛书”各卷各有视角与主题,各有长短,但从总体说,最值得称道的是它两大交叉的新体例。

第一,在总揽90年代文学时全景式的宏观考察,与微观的作家作品个案分析相交叉。这套丛书尝试从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文学90年代转型的历史语境中,透视有代表性的作家,或者说,从作家个案分析中具体而深入地把握90年代文学的特征。于是,由十几位年轻博士与硕士分别撰稿的这套丛书出现了:审美浪漫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与张承志张炜论、现实悲歌与何申谈歌关仁山等现实主义小说论、洞透人生与历史迷雾的刘震云小说论、魂归何处与贾平凹、宁静的丰收与陈忠实、商业时代的英雄情结与梁晓声、颓败和拯救与毕淑敏、先锋浪潮与余华、穿透季节长河的文学精灵与王蒙论、徘徊在科学与迷信之间的柯云路等。仅仅从其标题,不难看出史的综观与个案分析相交叉的特点。这十卷史论当然不是平衡划一的,风格不同,形态各异。有的侧重史评,仅以部分章节显呈作家之论(如“颓败与拯救”、“历史的迷雾”等);有的以作家创作历程的个案分析,带出了90年代文学某种潮流或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又是史评,又是作家个案的研究,二者是不是水火不容、格格不入?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至今我还记得现代文学史开拓者之一的王瑶教授的一段话:研究文学史首先要从研究作家入手。不能熟悉和掌握三、五位以至十几位有代表性作家,不能占有详细资料并充分熟悉他们的创作特点,不了解他们给文学史提供哪些新东西,做出哪些新贡献,就不大可能深入把握某一阶段文学史的脉络。我认为它揭示了文学史研究与书写的一条规律性的东西。如果将史评比作一座巍峨的大厦,那代表性作家个案分析则是一栋栋支撑大厦的柱石。二者不可或缺,互阐互释。比如颜敏的《审美浪漫主义与道德理想主义》这一卷较为全面评述了八、九十年代计划经济决口、商品经济大潮席卷大地,面对滑坡的颓败的文学态势,作者着力解剖了张承志张炜即“二张”与其他作家不同的特点。张承志自我完美的精神和悲怆崇高的审美追求,与功利、世俗社会相抗争;张炜固守世俗社会,但不流俗不媚俗,他与生俱来的与自然亲和,对苦难敏感和对完美的追求,使他的小说洋溢真挚与浪漫。但也指出“二张”的弱点,有把“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社会理想与理想社会”,把“精英道德与社会道德、宗教性道德与世俗性道德”等“混为一体”的倾向。

这套丛书在进行“90年代文学批判”时,相当注意多元之一的现实主义潮流。一方面从历史综论中充分肯定现实主义文学演变的总体趋势,另一方面从不同作家的个案分析,勾画出90年代现实主义已进入多样的开放状态,不同作家各有特色的现实主义。比如梁晓声从知青文学到商业化90年代,他的创作体现了英雄情结的现实主义。它出自历史,出自知青“激情岁月”的历史。即使迈入市场化时代,那历史激情孕育的、商品社会“平民阶层代言人”的责任感所激发的英雄情结,使其现实主义作品依然熠熠生辉。而何申、谈歌、关仁山和刘醒龙等,在90年代中期形成的现实主义冲击波具有另一种特色。如果说梁晓声现实主义的英雄情结,源自历史的积淀,从历史汲取崇高与豪情,那么现实主义的冲击波,主要源头不是历史,而是社会变革诱发了他们关注城乡现实的热情。

第二,新时期文学的历史纵向与世界文化文学的横向相交叉。80年代中期兴起的先锋实验小说,论者多认为是西方现代与后现代主义小说输入影响的结果。我很欣赏“先锋浪潮与余华”这一卷在分析先锋文学诞生与发展的“真正推动力”的时候,充分肯定了异域文学的影响,但眼光首先凝聚在“中国社会发生结构性的变革”。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带来了思维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革,召唤文学从单一的传统习惯思维走向了多元多样,文坛涌现了对传统的质疑、反叛和求异。先锋浪潮这一卷个案分析人物主要是余华,叙述了川端康成、卡夫卡、福克纳等世界大师作品对他的深刻影响,写得真切,生动。但丛书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剖析了先锋文学蓬勃的推力基础,这就是“中国现实的土壤和中国文化运动演变的逻辑”,而“简单地将中国先锋试验小说说成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响的结果是没有根据的”。所以说,对于80年代中期为什么涌现了先锋试验文学,它于90年代又为什么向传统叙事回归,单就世界文学影响或单就本土文学历史看先锋潮,必将流于片面。只有二者交叉地把握,才会对先锋文学运动的萌动、发展以及它的得与失,有一个清醒的全面的认识。90年代中国文学与世界现代、后现代主义的交叉与撞击是十分复杂的一个问题,其它卷有的也注意到这种纵与横双向交叉的探求,不过各卷作者的关注点与学养有差异,在这方面所取得的实绩也就迥然有别了。

[值班总编推荐] 梅长苏吃上外卖了,影视剧的降格?

[值班总编推荐]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 ...

[值班总编推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